第三届“读书月”系列活动(二)电影中的文学——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”观影沙龙活动

 

 

      有时候,文学是纸上跳跃的字;有时候,文学是钢琴上的音符,是国画里的色彩;有时候,文学跃然于荧幕之上,是老人神情中的质朴,也是对话中的真实。当文学与电影相碰撞,又会产生出怎样的火花呢?

  2024年4月18日晚,大教育实训中心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观影活动,邀请到教育学院的400余位同学,在星空剧场里共同观看了由贾樟柯导演执导,余华老师、贾平凹老师、梁鸿老师主演的,中国纪实文学作品背后的别样人生。

  贾平凹老师所生活的贾家村,是一个充满着人情味的村庄。在那个小村庄里,人们不仅能够耕种出养活全村人的粮食,还能有余粮支援国家。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中,团结与奉献是我们生活下去的第一要素。尽管有过被误解冤枉的时候,但是贾平凹老师不曾对生活丧失过信心,他是那么努力的好好活着,好好活下去。这也是他文学作品中朴实又让人动容的故事情节的源头。

  每个人对于“死亡”的理解都不太一样,对于余华老师而言,“死亡”仿佛只是童年时期在太平间里度过的清凉夜晚。年轻时候的无所畏惧,对于自由的向往,让余华老师从牙科诊所走向了日夜向往的文化社。“我真正感觉到出名就是那一刻,以前都是我求着别人看稿,现在是别人求着我写稿子了。”被无数次的拒绝后,他终于成名了,他是那么骄傲地对自己的父亲说“我出名了,您儿子出息了!”

  “我对父亲的好奇,是那一件白衬衫。”儿童时期她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会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件白衬衫,又为什么能让他的白衬衫用一直保持着整洁与干净呢?梁鸿老师的作品里饱含了对家人与亲情的羁绊,她这一生所爱也是让自己梦魂牵萦无法释怀的眼泪,是她提起母亲就会情绪失控的想念与愧疚,是她提起父亲又爱又责备的困扰与不解,是她提起大姐的感激与羡慕。她这一生啊,磕磕盼盼着到了中年,她的乡愁是儿子刻在基因里的家乡话,也是她在父亲坟头的不舍与想念。

  观影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大家的笑声,也在动情处听到了同学们小声的啜泣。观影结束后,有人说“活着真好。”有人说“凡事都有自己的意义。”也有人说“也许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一生。”长路漫漫,只有对于生活有着最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,只有经历过最为艰苦的人生,我们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。而每一个年代的文学作品,未尝又不是那个年代人们最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呢。

  “看看这个大海是黄颜色的,课本上说大海是蓝色的,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儿游泳,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,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。”希望大家通过本次的观影活动,能够继续做一个善于观察生活,善于探索自我的人,做一个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人。

 
 
【作者: 图:尹露茂 杨雨宁   文:尹露茂 杨雨宁 】(Top) 返回页面顶端